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读《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有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时,是在于永正老师去世一周之后,只看书名,我以为是一位资深语文名家从专业的理论角度向读者阐释语文之教法,对于高深的理论性的东西,我内心有些抗拒。但真正翻开时,才感受到这是名家作为一线教师立足生本课堂积累下来的最朴素又最难得的实战经验。句段篇章,从俗不从雅,从易不从难,行文之浅显如涓涓之细流沁入心田。
于老将自己从教以来的点滴感悟简单的分成了四部分呈现在这本书中,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哪里》。小学阶段的课文篇目相对固定,现在的课本中的很多文章都在我上小学时的课本中出现过,同一篇课文被不同的老师反复的讲过。怎样导入、哪里可以表演、哪里可以拓展延伸、哪里可以"多元解读"……当我拿到一篇文章时,我能想到的能出彩的点,似乎别人全部都想到了。要想上出"新意"、讲出"亮点",对于一个菜鸟级别的老师来说难上加难。就像书中所说,一堂课没有亮点意味着什么?它虽不能和失败画等号,但至少意味着平庸。
除去用花架子来制造亮点,语文课真正的亮点究竟在哪里呢?于老师在这本书中给出了答案:语文教学的亮点在"语文"里,再说具体一点,是在"字词句段篇、听说读写书"里。字词句段篇是我们学习语文的载体,听说读写则是要语文课程应该留给孩子的基本的素养,但四者又不是平起平坐的,要以读写为重。
指导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很重要,讲解是分析,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读是综合,能跃出纸外,能赋予作品生命,朗读更能使人感受。授课老师能指导学生把文章读好,这节课就成功一大半了。怎样才能读出亮点呢?
第一:强化初读,要求人人把课文读顺,把握文章情感基调,读出人物的轮廓。
第二:通过提示语、标点符号、语气以及表情等能够传情达意的元素来读出人物的思想感情。
第三:老师范读,让学生听出人物对话的弦外之音。第四:关注人物身份、性格、年龄。如此朗读,学生通过大量朗读再结合自己的成长经历,便能将文章中需要意会的地方读出自己的感悟。文贵自得,有些知识老师讲也讲不清楚,但学生读多了,见多了,自然会懂。
读懂了,就要会用,体现在书面上,那就是写的能力的展现。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一定有合理有效的拓展延伸。然而苦于课堂容量以及上课时长的限制,拓展延伸总是蜻蜓点水,一带而过。但这种课堂上生成性的知识,往往更能吸引人的眼球也最能展示学生的风采和授课老师的功底。于老师在书中呈现的用"关心"进行造句训练的片段,颇引人深思。他首先出示一副"老师家访图"并对图中的人物身份进行假设,减少学生造句时不必要的麻烦。然后让学生造句,并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身份造句。最后,要求学生用上"关心"来写一段话。从词到句到段的过渡,依托一幅形象的图画就能变得行云流水,妙趣横生,也很好地解决了低年级学生因袭和干巴的问题。
总之,语文课要想上出亮点就要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多琢磨,多钻研。小学语文不需要上的多么花哨,简单为好,但读写环节,一定要扎实,扎实,再扎实。
语文很简单,它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时时刻刻,来源于社会的方方面面。于老师这些让我们拍案叫绝的语文教法似乎也没有太高深,读罢反求诸己:这么简单的方法我怎么没有想到?我如果能多想一步就好了……要知:这一小步如攀山之顶峰,举步维艰。
大道至简。语文也是如此。教之能力需要自己去修炼,教之方法,还需自己去参透。
于永正老师是全国着名特级教师,教育部“跨世纪名师工程”向全国推出的首位名师。于老师自1962年从事小学教育工作以来,主要教的是小学语文。他对小学语文教学情有独钟,说“痴迷”,也不为过。于老师的导师张庆先生把他的语文教学概括为“五重”一一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
本学期我在工作之余读了于永正老师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读下来,对于老师的语文教学观点,很有感触。读于老师的《于永正,我怎样教语文》这本书,感受最深的是不同于其他教学着作,他的文字真实,于平凡中见真知,正如于老师自己在书的序中写道的:我的文章不是在书斋中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我写的,都是我的故事,我的经验、体会和感受。
于老师的这本书每一章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语文教学的知识技能。本书分为四辑来写第一辑、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第二辑、教语文,其实很简单;第三辑、语文课堂教学的“两点”在哪里;第四辑、关于作文教学。在本书的开始于老师还写了“人生留痕——写在前面的话”写的是于老师的教书经历和写作经历。
每一辑都结合了于老师自己在实践中的故事、感想,以及他在观、听青年教师课堂过程中的思考。其中有几点给我有很深的启发:
一、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
“语文教育应该给学生留下什么?留下较好的语感,能不假思索的行文,留下认识和情感,留下初步的书写能力,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留下兴趣和习惯。”在多年的低段教学中我越来越觉得语文课堂要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留给学生兴趣与习惯,好的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能力。在今年的现代经典研讨学习活动中广州的一位老师的关于倾听共同体的学习课堂中,可以充分的让我们知道学生习惯和能力的无限。
文中五重教学法讲到:情感。它包括两个方面意思: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上课有情。我关爱每一位学生,尤其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主要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理上的,还是生活上的。于老师在书中举到了教孩写字的例子,对比我自己的写字教学,我觉得我自己没有像于老师那样教好学生。一堂课中的写字指导之后,对于学生生字抄写本上写得不好的字都有点出来,都要让孩子达到规范,这是我以后教学中要注意的。
二、教语文,其实很简单。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教育不能只读一本语文书;教学艺术是处理教材的艺术加善待学生的艺术,走近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比处理教材、传授知识更重要;语文老师的语文素养决定着语文教育的质量。
于老师谈“简单语文”的实质是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去做,它不纯粹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常态语文。简单语文是指教学目标简约,教法简洁,它强调的是读和写,一个人能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字词句的训练有了,语感训练有了,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能力有了,人文性也就在其中。在读的过程中,要会品味,即品词、品句、品段、品篇。简单语文简单不是粗糙,不是简单化,它仍然追求教学的高境界真实、扎实、朴实。简单是一个相对概念,有简单就一定有复杂,只有复杂作为前提,这样的简单才会有保障,才不会沦落为简单化。语文教学要得法于课内,激趣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果学生的确读了很多书,而且边读边想,精彩处要记忆,那么,他的语言积累会丰富的,语感会强的,写作能力也会提高的,不要强迫学生看书,强迫,即使看了,也是没有用的,兴趣是最重要的。
三、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语文课本里有人文性,老师这本书里更要有人文性。而且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书本里的人文性。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眼睛不要只盯着“语文”,还要盯着“人”。教学时,一只眼睛盯着“语文”,一只眼睛盯着“人”,这才叫完整的语文教学。我的语文老师的经验告诉了我什么?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语文教学教的不是课文而是语文!我教语文,第一,十分重视朗读。第二,十分重视写字。第三,我特别喜欢教作文,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要善待学生。不蹲激励是激发兴趣的伟大法宝,不断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成功的喜悦(哪怕是一点一滴的),是稳定并使兴趣持久。
学语文是个慢活,是一辈子的事情。所以,优秀的语文老师,有远见卓识的语文老师,都有自己的课程,他们的眼睛绝不只盯着一本语文课本。
写字的规律是什么?是描红、仿影、临帖,而且要天天描红、仿影、临帖。无论是硬笔字、软笔字,概莫能外。
朗读的规律是什么?是“跟我读”,是让学生听老师读、跟老师读。老师读不好,反复听别人的录音也可以。和音乐老师教唱歌一样,要范唱、领唱。教低年级小朋友,必须领读。不要怕某些理论家讥笑我们“抱着学生走”。该抱不抱,是不负责任。
教作文也是有规律可循,这就是“读写结合”。读是基础。书,是最好的作文指导老师,每篇文章都在告诉你怎样写作文。因此,阅读教学一定要多读(包括朗读),重视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培养,同时要关注表达。要“增加阅读量,扩大阅读面”,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要引导学生关注“怎样表达”。
语文课本里有人文性,老师这本书里更要有人文性。而且老师身上的人文性对学生的影响,要大于语文书里的人文性。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点燃心中的梦想,使学生有美好的憧憬和追求。
四、 教语文,其实很有趣
教学生写字,老师要喜欢写字,对书法略知一二;教学生读书,老师要是喜欢读书,会读书,能读出课文奥妙之所在;教学生作文,老师要是能写点文章,知道一点写作知识,那么,教语文就更不难。
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反思,我懂得了,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学生。承认差别,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并千方百计地使其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的同时,尽量发展他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这就是我的学生观,也是我的教育观。通过学习和反思,也是我认识到了,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人去做。
所谓“趣”,就是可要上的油趣味性,让学生愿意学,乐此不疲。不要以为热热闹闹才算有趣,戴上头饰表演表演、做个“课件‘演示演示才算有趣。这样理解就浅了。
五、语文教学中的“读”
反复读,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读出语感,读出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妙处。读到“其言皆出其口”“其意皆出吾心”为止。备课不等于写教案,我是把功夫花在钻研教材上。备课于心是最重要的。至于写教案,因课而异。对熟悉的,特别是教了多遍的语文,往往只写个提纲,记下新的体会、新的方法;新接触的课文,编写的具体一些。写的最多的是自己的新感受、新体会、新方法和自己满意的作业设计等。
先说语言的积累。第一,教学中要十分重视读和背,要按照学习语文的规律教学。对那些“不必解”的东西,我坚决做到“不饶舌”;对那些小学生目前还“不可解”的,我常常强调的是“粗知大意”,先“吞咽”后“反驳”;对那些学生一生都用得着的东西,不但要求熟记,而且要想办法让他们记得快、记得牢。这样做,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学生应该积累的时候,尽可能多地、愉快地记下他们应该记住的“精品”,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的底子。第 二,重视课外阅读。试验已经证明:只有学生的阅读来能够达到课本的4.5倍时,才有可能形成语文的自学能力。重什么,抓什么,学生便会什么。做读书笔记也是一种重要的积累手段,我这样做尝到了甜头,于是也要求我的学生这样做。总之,语文老师要有积累意识,语文教学要重积累,而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如古人所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六、语文教学的真正亮点在哪里?
由此我觉得,语文教学的所谓“亮点”,首先应该在朗读上。老师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并引导学生读的正确、流利、有感情,是一种美妙的境界。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教学总得读。”张田若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学生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就证明课文的内容理解了,文章的思想感情体会出来了。把课文的内容和感情通过自己的声音再现出来,这就是一种创造,是赋予作品以生命。师生能读得入情入境的语文课堂,一定是充满生机、充满灵性、充满情趣的语文课堂。老师的范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深深地打动他们,学生的朗读能入情入境,并博得大家的掌声,能说不是亮点吗?
于永正老师的《于永正,我是怎样教语文》使我受益匪浅。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借鉴于老师的方法,培养学生,力争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
文档为doc格式